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香港《亚洲周刊》10月30日发表题为《长期主义对决短期主义》的文章。全文摘编如下:
在中东战火纷飞、时局动乱之际,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。
美国一面倒支持以色列强硬派,而中国则希望和平优先,确保巴勒斯坦人的权益。中美之争谁胜谁败?从大历史来看,背后是中国长期主义对决美国短期主义的格局,最后的结果是两种发展模式较量。谁可以凝聚更多的创新力量,才可以主导国际游戏规则;谁可以在内部取得更多支持度,才享有更多的“正当性”。
为何中国是长期主义,而美国是短期主义?这都是政治发展的结果。
长期主义的精髓在于长期的考虑和周详的计划,一步一脚印,有通盘的考虑,不在于一域之变,而在于全局的布局。短期主义则是用招迅猛,要直捣黄龙,掠夺一城一池,争取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。
中国在国际外交和内政建设上都有长期主义的身影。中国高铁、地铁、桥梁等建设在过去十年间后发制人,超越了美国。这都是长期主义特色。因为从短期利益来看,这些基建需要大投入,甚至会亏钱,但中国人认为“路通就是财通”,基建的积累会产生连锁效应和化学效应,带动很多产业升级,提升整个国家的竞争力。但美国在当前政治格局下,发展高铁,大力推动基建都是“不可能的任务”,因为内部政治没有共识,对创造“公共品”没有任何兴趣,受制于当前美国三大害:枪祸、毒祸和无家可归之祸,焦头烂额。
美国陷入短期主义的魔咒,折射政治制度的恶化。
美国对华外交也暴露了短期主义的短板。由于要煽动民粹吸纳选票,两党不约而同地妖魔化中国,让其成为选战时的靶子。
最近,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有多个代表参加,得道多助,压倒美国主导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和美国牵头的任何组织。这使西方智库开始警惕,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流失。
中美的长短之争,既是历史的偶然,也是制度发展的必然。
发表评论